“接到急诊通知,收治一名25岁年轻的心梗小伙子,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已服用心梗一包药,接到胸痛中心信息后,我在导管室为这场急诊手术做准备时,听说患者本人要求离院治疗。”唐忠仁回忆说,“我知道疾病的凶险程度,所以当时再三嘱咐‘不能走,我马上到’。”
正在介入导管室的唐忠仁迅速跑向急诊科。医院监控记录的视频显示,从医院介入导管室到急诊科约150米的距离,唐忠仁只用了24秒,“来不及缓口气,刚准备劝说患者。”唐忠仁说,“结果他突然四肢抽搐,意识丧失。”
糟了,要命的室颤来了!
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严重心律失常,也是临终前循环衰竭的心律改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室颤往往是最严重的“催命符”。
就在这一瞬间,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唐忠仁立即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与电除颤!
一次、两次、三次……终于,心电图恢复了高高低低的波形,几分钟后,高强也恢复了意识。
但是,狡猾的死神从来不会轻易放弃唾手可得的“猎物”,此时,距离高强心梗发生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每分每秒的拖延都会影响心肌细胞,尽快开通血管是拯救患者唯一的选择。
唐忠仁用最精炼、通俗的语言为高强讲明了心梗的凶险与开通血管的重要性,高强感动于唐忠仁耐心、诚恳的劝解,终于同意手术。
但是,“患者随时可能再发室颤,所以从急诊科转移至手术室的途中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唐忠仁说,越快转移,患者的生命安全越能得到多一分的保障。
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时速已经上演……
由于转移速度过快,急诊科护士王衍美不慎摔倒,但她此时眼里只有这个需要守护的患者,她说,“当时没觉得疼,心里就想着他需要氧气袋,跑着爬起来赶忙跟上队伍!”
由于速度过快,急诊科护士王徐彬在电梯前上演了一幕“2021最美脚刹”,熟练的动作,恰到好处的停止,可见这样的情形,他已经历了无数次,他说,“当时就想着快点、再快点,尽量缩短途中转移的时间。”
此时的导管室已经万事俱备。但是由于患者血压下降,因桡动脉触摸不清,常规的桡动脉手术途径无法进行穿刺,手术团队果断决定经股动脉进行手术,唐忠仁与主任医师张昱阳共同操作,麻醉、穿刺、造影......每个环节都行云流水的完成,同时,心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召峰负责患者生命指征的维护,协助抢救。
造影显示高强的左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情况十分危急。
果然如医护人员所料,这时高强再次出现室颤,在场医护人员反应迅速,立即为他实施心肺复苏与电除颤,一分钟后,高强终于再次恢复窦性心律。
就在接下来的20分钟内,患者又一次发生室颤。生死存亡瞬间的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紧急营救无不考验着这个团队,终于,随着堵塞血管的“元凶”被抽出,高强冠脉血管血流终于恢复了,胸痛也明显缓解。
由于患者心肌损伤严重、血压低,为维持有效的冠脉灌注,稳定血流动力学,ICU主任张鑫浩、体外循环主任张鼎,为患者实施了IABP置入辅助治疗。
术后高强胸痛缓解,经CCU精心治疗、护理后,血压恢复,成功转入普通病房,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高强现已出院,进行心梗后的康复治疗。
唐忠仁介绍,此次多科室联合、通力协作成功救治的这位25岁年轻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次刷新了医院心梗患者救治年龄纪录。
其实相比老年人,年轻人突发心梗更加凶险。因为老年人血管的狭窄状态是逐渐形成的,他们的心肌已初步适应了缺血,而年轻人的心梗则是斑块突然破裂造成的堵塞,一旦发病,血管完全闭塞,血流中断,心肌梗死面积会更大,极易发生猝死。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07 年到2009 年,25 岁以上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35 到44 岁人群的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三年中增加了31.8%。职场精英正成为急性心梗的高发人群。导致年轻人频频发生心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减少、吸烟、暴饮暴食、过度劳累、压力过大。
一旦突发心梗后,一定要在发病的120分钟内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急救的时间里要做到这三点,才能有效救命:
注意!急性心梗救治一定要把握好黄金“120分钟”,从发病到开通梗死血管如果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Previous article:日照心医CCU—— 筑造以患者为中心的生命堡垒
Next article:响应号召,就地过年,听他们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