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发布了一则《习近平时间|他们,自带光环照亮梦想》的文章,内容讲述了5月30日是中国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素日里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科技工作者们,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从抗疫一线,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到处都有他们的故事。他们身上折射出的人类创新之光,照耀着每一个奋斗者脚下的路。
第一个视频便是讲述了中国“不信邪”医生,他不仅要“修补”心脏区域,还从源头创新出发,一次次首创心血管手术的“国际首例”和“中国第一”,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青岛大学附属日照医院/日照心脏病医院院长葛均波。
在心脏的方寸之地,葛均波用创新破解着生命的密码。他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领域的“国际首例”和“中国第一”:他在国际上首创“逆向导丝技术”,攻克了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的“最后堡垒”;他带领团队十多年不辍钻研,研制出国内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于去年获批上市;他发起医生创新俱乐部,集结全国创新力量,为中国医疗注入更多“硬核实力”。
葛均波从小立志做一名好医生,“要治别人治不好的病”,从山东省青岛医学院到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葛均波一路刻苦求学。1993年,葛均波发现所有被诊断为心肌桥疾病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上都有半个“月亮”——这就是后来成为心肌桥诊断金标准的“半月现象”,这一发现使心肌桥的检出率从不足2.5%提高到95%以上。
为了“治别人治不好的病”,葛均波一次次挑战心血管疾病的“禁区”,他首创的“逆向导丝技术”,攻克了介入治疗的“最后堡垒”——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由此开启了冠脉CTO的逆向开通治疗时代。葛均波改进术式和微创器械,在国内率先开展的“经皮二尖瓣夹合术”,打破外科手术禁区,手术时间从原先的3个多小时缩短到30分钟。与此同时,葛均波还倡立“1120中国心梗救治日”,目前全国累计建设胸痛中心4666家,极大的提升了我国急性胸痛相关疾病救治水平。
“让患者更有尊严、有质量地回归生活”
1999年,国内冠脉介入手术治疗正飞速发展,手术量以每年20%-30%的幅度递增。然而,当时价格昂贵的国外支架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所以,每当看着病患解开层层衣服,用藏在贴身衣袋里带着体温的钱支付手术费时,葛均波就决心要通过自主研发与创新,让国内患者少花更少的钱,用上更好的医疗器械,“患者的利益永远是医生最大的追求”。
葛均波要研制中国人自己的,老百姓用得起的心脏支架,他开始组建团队,建立实验室。他想要做的不仅仅是研制出已经广泛应用的金属支架,而且还要攻克支架上药物涂层可降解的世界性难题,研制出世界领先的心脏支架。
2005年,经过了1825个日夜3000多次的实验,可降解涂层心脏支架终于被研制出来,为了能让中国的老百姓用上更便宜的支架,葛均波没有收取任何专利费用。葛均波和他的团队,为无数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
2020年,葛均波团队研制的新一代完全可降解的支架获批上市,这一次,他再次走在了世界心脏支架研发的前列。“我始终相信,世上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知之症,我告诉自己,作为一位医生,必须不断坚持,不断探索,绝不停下前进的脚步,才能让病人更好地回归生活。”
让新技术和科研成果造福故乡百姓
漂泊在外多年,家乡人民看病难的问题一直牵动着他的心,为了让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能更好地造福故乡百姓,葛均波决心投入到医院的建设中。于是,在2018年,一家按照JCI国际标准和国内三级甲等标准建设的非营利性医院——青岛大学附属日照医院/日照心脏病医院拔地而起,为日照人民带来了无数生的希望。
从黄海畔的日照,到浦东江畔的上海,葛均波的故乡情怀和医者仁心历久弥新,永不褪色。在他的带领下,青岛大学附属日照医院/日照心脏病医院的专家团队,用精湛的医术,向各种复杂疑难手术发起挑战,一次次突破手术“禁区”,挽救回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Previous article:葛均波院士获科技功臣奖
Next article:“六一”特别活动|日照心医为“神兽”们开启“快乐星球”之旅